2024年,新加坡国立大学(NUS)杨潞龄医学院迎来了一个里程碑时刻:286名新生中,60%为女性。
这是该校自1979年实施女性配额政策以来,首次出现女性比例显著超越男性的现象。
数据透视2024年招生结构解析
1. 性别比例与生源构成
- 女性主导的医学新生:NUS杨潞龄医学院2024级新生中,173名(60%)为女性,男性113名。这一比例较2003年取消配额时的30%限额翻倍。
- 生源多元化:90%以上新生来自初级学院(JC),5名来自理工学院,4名来自艺术学校(SOTA),1名来自体育学校。理工学院毕业生录取人数虽少(2022年最高达21人),但体现了招生渠道的拓宽。
2. 录取机制的包容性改革
- NUS医学院院长张亚普成教授强调,录取不设性别或教育背景的硬性指标,而是基于学术成绩、价值观和潜力综合评估。基于能力的录取计划(Abas)为学术成绩不足但具备医学特质的候选人提供了机会:2024年,220名Abas申请者中14人被录取。
新加坡国立大学(NUS)各学院性别比例分析(2023/2024学年数据)
1. 理工科为主的学院
- 设计与工程学院(College of Design Engineering)
总学生5,813人,男女比例1.6:1(男生3,580人,女生2,233人)。细分专业如计算机工程(男生819人,女生247人),男女比例高达3.3:1。
典型专业案例:
- 机械工程:男生占绝对主导(具体人数未公开,参考计算机学院比例推测类似)。
- 工业设计:男女性别差距相对较小(985名男生,498名女生)。
- 计算机学院:总学生3,956人,男女比例3.8:1(男生3,124人,女生832人),是NUS性别差距最大的学院。
2. 人文社科与医学为主的学院
- 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(Faculty of Arts & Social Sciences)
总学生4,403人,男女比例1:2(男生1,481人,女生2,922人)。
细分专业案例:
- 心理学与语言学双学位:2024年毕业生中100%为女性(9名毕业生)。
- 环境研究:女生占比超70%(参考全日制课程数据)。
牙科学院(Faculty of Dentistry)
总学生319人,男女比例1:2.6(男生89人,女生230人)。护理实践课程(286人)中,女生占比高达85.7%(245人)。
商学院(School of Business)
总学生3,329人,男女比例1:1.3(男生1,459人,女生1,870人)。工商管理专业(1,237人)中,女生占56%(697人)。
3. 其他特色学院
- 法学院(Faculty of Law)
总学生933人,男女比例接近1:1(男生491人,女生442人),但细分全日制课程(205人)中,男生占53.7%(110人),女生占46.3%(95人)。
- 理学院(Faculty of Science)
总学生4,544人,男女比例1:1.2(男生2,075人,女生2,469人)。药学专业(未公开具体人数)女生占优(参考整体比例)。
- 耶鲁-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(Yale-NUS College)
总学生503人,男女比例1:1.2(男生232人,女生271人),体现跨学科教育中性别相对平衡。
南洋理工大学(NTU)性别比例特点(2023/2024学年数据)整体数据
本科生总数24,757人,男女比例1.2:1(男生13,519人,女生11,238人),男性略多于女性。
极端性别分化专业案例
- 数学与经济学双学位(Bachelor of Science in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)2024年毕业生中100%为男性(2名毕业生)。
- 经济学与媒体分析双学位(Bachelor of Social Sciences in Economics and Media Analytics)
2024年毕业生中唯一一名学生为男性。
理工科与交叉学科对比
- 工程学院(未公开具体学院数据,参考NTU理工科传统推测):类似NUS计算机学院,推测男生占比超70%。
- 社会科学学院:
女性占优,例如心理学专业(9名毕业生全为女性)。
核心发现
- 学科属性决定性别分布:理工科男性主导(计算机学院差距最大),人文医学女性占优。
- 极端分化专业存在:如NTU数学与经济学双学位全为男性,NUS护理课程女性占比超85%。
- 跨学科学院更平衡:耶鲁-NUS学院、法学院等性别差距较小(接近1:1)。
数据背后的社会镜像
传统观念影响:理工科被视为“男性领域”,护理/教育类被视为“女性职业”,但NUS计算机学院中仍有20%女生(832人),体现个体突破。
招生政策中立性:两校均未公开设置性别配额,但学科特点和社会惯性导致自然分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