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的新加坡教育部发布会上,一项震动教育界的改革正式落地。
自2028年起,初级学院(JC)的入学标准将由现行的五科计分(L1R5)调整为四科加第一语文(L1R4)。
这被官方称为“减负良策”,意在为学生腾出更多时间探索兴趣、平衡学业与个人发展。
然而,政策公布后,争议随之而来——少考一科是否真的能缓解竞争?学生是否会因“自由时间”而陷入更隐蔽的内卷?
01 新政核心
从L1R5到L1R4的“减法”逻辑
根据新加坡教育部2025年的官方文件,新入学标准将原本的五个科目(L1R5)缩减为四科加第一语文(L1R4)。
过去,学生需提交英文和五门最优科目的成绩,如今只需四门主科成绩,且第一语文(通常是英文)单独计算。
教育部表示,此举意在“减少考试负担”,让学生从繁重的备考中解脱,投入课外活动、社区服务或兴趣探索。
这一调整被部分家长视为“及时雨”。
家长声音:“孩子每周五的‘独立学习日’已初见成效,他们开始主动研究编程、参与戏剧社。新政若能延续这种自由,或许真能培养出更全面的学生。”
02 理想与现实
减负还是变相内卷?
政策初衷是减负,但实际执行却引发新的矛盾。
(1)入学门槛提高
由于计分科目减少,各初院的最低录取积分(Cut-Off Point)相应提高。
以莱佛士书院为例,其L1R4分数线较往年L1R5换算后上升了2-3分,导致学生需在更少科目中追求更高精准度。
(2)“自由时间”如何分配?
一名中二生坦言:“少考一科后,我多出两小时自习时间,但妈妈立刻给我报了物理补习班。”
这一趋势在补习行业的数据中得到印证:
- 2026年,针对O-Level科目的补习需求同比上涨15%。
- 部分机构甚至推出“四科冲刺套餐”,专门为L1R4政策制定课程。
专家分析:“当社会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,减负政策可能变成‘零和游戏’——学生只是将时间转移到更激烈的科目竞争上。”
03华义中学的“实验田”
课堂内外的试点探索
作为新政的先行试点,华义中学推行“独立学习日”,让学生每两周的周五自主安排时间,并在期末通过幻灯片或视频展示成果。
学生体验:“我用这一天学习视频剪辑,甚至制作了校园纪录片。”
教师观察:
- 部分学生因缺乏指导,将自由时间用于“低效消遣”,导致学业与兴趣两头落空。
- 该校教师李明华表示:“政策成功的关键在于配套支持。我们正在设计兴趣导师制度,帮助学生将自由时间转化为真正的能力提升。”
04 争议焦点
新政是“解放”还是“加剧分化”?
(1)家庭资源差距扩大
- 富裕家庭能通过课外项目(如机器人竞赛、国际义工)丰富履历。
- 普通家庭学生则可能因缺乏资源而局限于传统学科赛道。
(2)课程难度未同步调整
- 物理、化学等科目的课程深度增加,学生需投入更多精力掌握核心知识。
- 2027年初,新加坡全国教师协会发布报告称:“部分科目的教学大纲仍基于L1R5体系,而考试减少后,课程难度未相应调整,学生反而更吃力。”
专家观点:“减负不应仅是科目数量的调整,更需系统性改革——包括评估方式、教学重点乃至社会对‘成功’的定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