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英国大学国际组织(UUKi)的最新发布的调查结果,2025年英国约80%的大学(调查涉及54所大学)未能完成去年对国际学生设定的招生目标。
招生不足的现象并非个例,相关会议报道称这在罗素集团内也普遍存在,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,对留学造成各方面的影响——
一、现状及原因
招生缺口主要集中在本科阶段,部分院校实际入学人数比预期低15-20%。
例如,南安普顿大学、伯明翰大学等QS100院校的多个专业出现招生不足情况,不得不延长申请截止日期或降低录取标准。
造成这一现象的首要原因是国际生源大幅减少。
英国签证政策收紧(如限制陪读签证)导致印度等主要生源国申请量下降55%,而中国学生申请量也出现5-10%的缩减。
此外,本土18岁人口增长放缓、生活成本危机(年留学费用超5万英镑)以及澳洲等竞争国家的吸引力上升都是重要因素。
二、对留学的影响
01教育质量影响
招生不足引发的财政危机已导致多所大学采取激进措施:卡迪夫大学宣布裁撤400个岗位并关闭护理学院,杜伦大学削减10%院系预算,直接影响到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。
部分专业出现师生比恶化(如某些文科专业从1:8升至1:15)、教学设施维护延迟等问题。
更严重的是,约克大学等院校开始合并相似学科,导致部分在读学生的专业方向被迫调整。
02财务影响
招生不足直接导致大学财政收入锐减。
以国际生学费为例,部分院校收入下降达37%,迫使约40%的英国大学出现预算赤字。
为应对危机,院校采取多种措施,如:
- 利兹大学自动提供15%学费减免;
- 诺丁汉大学接受成人教育学历;
- UCL等名校则扩大补录规模并放宽语言要求。
03声誉影响
持续招生压力可能引发恶性循环:
财政困难导致裁员和课程缩减,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排名。
部分院校如伦敦大学学院(IOE学院)已出现热门专业招生不满的情况,这可能损害其声誉。
更要命的是,2026年情况可能进一步恶化。
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警告,若国际生数量再降20%,80%院校将陷入赤字。
为维持运营,更多大学可能被迫合并、关闭分校或大幅提高学费,这将重塑英国高等教育格局。
三、应对措施与建议
01关注政策
为填补生源缺口,英国大学在2025申请季推出多项调整:
- QS100院校如利兹大学将商科录取标准从2:1学位下调至2:2;
- 南安普顿大学延长申请截止期至2025年6月;
- UCL新增20个交叉学科专业并接受自考学历。
值得注意的是,语言要求出现分化——前50院校仍保持雅思6.5,但50-100名院校普遍接受雅思6.0或PTE等效成绩。
02降低费用
财政压力下出现矛盾现象:
一方面,诺丁汉大学等提供最高5000英镑的“早鸟奖学金”,利物浦大学对2025入学学生减免15%学费;
另一方面,部分院校隐性增加费用,如曼彻斯特大学将实验室课程附加费提高至1800英镑/年。
建议留学生重点关注两类资助:
- 院校级奖学金,如华威大学的Chancellor’s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
- 政府项目,如GREAT Scholarships
03就业准备
招生不足反映的深层危机可能影响留学生就业:
- 一是PSW签证通过率从2023年的89%降至2025 Q1的76%;
- 二是裁员潮导致大学职业指导服务缩水。
建议采取三项应对措施:
- 优先选择与行业联系紧密的专业(如帝国理工的Computing);
- 利用暑期参加PwC等企业的预录计划;
- 考虑“曲线救国”——先通过毕业生签证积累实习经验再转工签。
04院校选择
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预测,2026年国际生缺口可能扩大至18万人。
在此背景下,建议申请者:
- 第一梯队选择财政稳健的G5院校;
- 第二梯队关注有政府支持的“锚院校”(如伯明翰大学);
- 谨慎考虑已出现财政预警的院校(如格林威治大学近两年国际生减少47%)。同时可考虑2+2等合作办学项目规避风险。
在可预见的未来,英国大学或将进入一个深度调整期——财政压力可能促使院校重新审视课程设置、优化资源配置,甚至推动跨机构合作。
建议有意赴英深造的学生保持战略定力:
一方面关注目标院校的财政健康度与专业稳定性,另一方面善用这一特殊时期产生的政策红利。